为什么要美国生孩子?每个家庭、每个孕妈都有自己的理由,但是大数据告诉我们一个真相,绝大多数的赴美生子家庭,出于为孩子未来着想,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(更多的受教育选择),毅然而然的选择了前往美国生宝宝。当然孩子在美国出生,持有美籍的好处远不止于教育。今天,美福的小编也不准备讨论赴美生子的问题,
我们来看电影
看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纪录片
它耗费半个世纪取材、拍摄、制作
片名为《人生七年》的系列纪录片
目前为止共有8部
通过记录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
让我们了解,影响人生成就的关键要素是什么
影片同时记录了英国社会近半个世纪的变迁
既然是纪录片,为了得到有效的数据以做评估
影片中的14位小孩,抽取自社会的各个阶层
有人口含金钥匙,生活无虑
有人生在寒门
镜头的记录由1965年开始,影像资料为我们呈现了他们自童年到56岁的人生轨迹,成就悲欢。
时光流逝、岁月变迁
你会发现,真实的人生比任何虚构作品都来得冷酷冰凉
无论贫穷或富贵
随着时间的推进
成年后的彩色人生
再也没有童年时黑白影像的纯真笑脸
他们眼里也失去了
孩童时憧憬未来的星光
岁月长河中
只留了一群年龄近一甲子的老人
-01-
阶层壁垒的确存在
眼界和视野将决定格局
前面我们说过,14名孩子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;就像我们常理推断一样,导演在拍摄的一开始就做出了自己的预判,他认为:原生家庭的社会阶级将决定孩子的未来。
“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,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,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,现在都只有七岁。”
纪录片片中,来自家境优渥富家三兄弟让人印象深刻。
在名牌学校读书的三人,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,每天规律的学习作息,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所中学,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。
7岁的查尔斯、安德鲁、约翰
你很难想象,这富家三兄弟才年仅七岁,英国的《金融报》、《观察家》、《泰晤士报》就成了他们的每天读物。
相比较,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三姐妹童年阶段则没有这么规律,
虽然小学中各种兴趣培养也很丰富,显然父母和老师都不会对她们严加管束。
7岁的女孩子们,时不时谈论喜欢的男孩,自己感兴趣的话题, 甚至会讨论以后要生几个孩子,未来的生活在他们眼中,就如同童话书般美好吧...
7岁的Jackie,Sue,Lynn
与此同时,家庭贫苦环境下成长的孩子,他们的没有理想只有希望,有人希望快点成长工作赚取家用,有人希望能多些机会与父母相聚,还有人希望能够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。
童年的尼古拉斯天真烂漫
孤儿院长大的保罗
西蒙是片中唯一的少数族裔,父亲是黑人,母亲是白人从小在孤儿院长大
我们清楚曾经的日不落帝国--英国,军舰巨炮走遍五大洲四大洋,至今他们的伊丽莎白女王还是名义上52个英联邦国家的共主,所以这是一个阶级文化融入在了血液中的社会。
虽然7岁的孩子还处在天真浪漫阶段,但阶层和受教育的程度, 决定了他们的视野。
第一集纪录片过后,人们已经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差异影响,正在影响这些孩子们对于未来的想象,并在之后持续影响他们的选择。
阶级界限的存在已经毋庸置疑,接下来人们希望知道,在未来的几十年里,随着教育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改变,社会流动性真的会随之提高和改变么?
14岁的Jackie,Sue,Lynn
-02-
教育是家庭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
然而,现实比人们的设想更加残酷,要打破阶级鸿沟实现人人平等,不过是乌托邦式的想象。
在这14个人中,大多数孩子的人生轨迹,就如同导演所假设地如预期发展。
以下图片为Paul从7岁到56岁
▼
上层社会的家庭给了子女们更多的人生引导,父母的眼界、格局、能力和人脉,直接影响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。
在父母的引导下,虽然金钱帮助孩子有了更多了解大千世界的机会,但精神层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质更为深远。
从小富家三兄弟就了解社会竞争,懂得合理规划。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类拔萃的诀窍,一直走在求学路上的他们,有的成了律师,有的成为电视制作人,过着上层的优渥生活,受人尊重、家庭幸福。
中下层的孩子们并不懂得教育的意义,打架是他们最大的娱乐,对未来没什么打算,梦想就是少挨打,不挨饿。
他们随意地辍学,早早地进入社会,经历了辍学、早婚、多子、失业等等底层命运。
步入中年,那些因各种原因放弃求学的采访者,多数会感慨上学时如果好好学习,就不至于为生活所迫,延长退休,靠政府救济金为生,也会有更好的出路。
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鲁,在镜头前说:“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,但是至少可以确定,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,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”。
面对阶级差异产生的成长壁垒,在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运儿,作为所有人物中,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级跨越的案例,他既是打破阶级壁垒的特例,也是教育改变人生最好的例证。
镜头前的Nick并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,他出生在乡村,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,从小缺少与社会的互动显得十分害羞。
14岁时的他一直把脑袋埋起来回避镜头,厚厚的玻璃眼镜下,还满是对未来的忧愁和迷茫。
然而,教育正在逐渐让他改变。
一开始,在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里,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,唤起了Nick对科学的兴趣。
一天,同学们正热烈地讨论航天知识,老师热情地鼓励Nick说:“你平时那么爱看书,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”。
老师不经意的话语,却让Nick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,从此越发痴迷各式各样的科技书籍,用心专研科学知识。
他说,是这位老师的引导促使他进入了科学的大门。
21岁那年Nick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。
28岁时,因为英国紧缩学校经费,于是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,并来到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。
我们看着曾经害羞,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门以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,令人如沐春风的学者,见证了他从乡村小子到大学教授的转变。
当一个人拥有了知识,他的视野变得开阔,他拥有了更多的机会,他可以轻松地发现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,向前走一段,头顶就是广阔的天空。
-03-
通往幸福的关键:
性格决定命运
而在教育与阶级之外,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便是人格。
还记得工人阶层三姐妹中的Sue么,和她的另外两位朋友一样,成年后的她们遭遇了贫穷、离婚与单亲的苦难。
但不同于其他两位Jackie和Lynn一脸严肃,满腹恼骚地抱怨,Sue总是带着乐观的心态,她珍惜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,同时也积极寻找机会提升自己。
Sue和孩子们在一起
年轻时,她为孩子的成长牺牲了自己的梦想,放弃了工作机会,但孩子也在她困难时给予了很多希望。
家庭的原因让她没有上过大学,但通过努力Sue找到了大学管理员的职位,在校园中工作。
孩子成年后,她又重拾舞台剧、唱歌的爱好。热爱生活、热爱工作,自信乐观的性格让她平凡的人生闪亮着耀眼的光彩。
最后,我们看到Sue越活越美,事业爱情双丰收。
以下图片为Sue从7岁到56岁
▼
而Sue的东区朋友Lynn,是几个女孩中天真烂漫的一位。
7岁的Lynn
但当她14岁时,已不想直面镜头。
19岁那年,Lynn就结了婚,然而婚姻生活并没有为她带来更多的改变。
21岁时,Lynn做了流动图书馆的管理员,但图书也没有维持她淡然优雅的气质,她对很多事情不满,认为这个国家的教育一败涂地,脸色也越来越差。
再往后,你会发现Lynn是所有人物中老得最迅速的,35岁的她就有了一张完全苍老的脸。
35岁的Lynn
再然后,她开始被疾病缠绕,她早早接纳了自己的命运而不做更多的争取。
再往后去,伴随着脸色的惨不忍睹,她有了更多的疾病,2014年,她因病离开了,刚刚58岁。
人格的养成完全在于后天的因素,与阶级并无关系。出生中产的Neil便是一个因人格问题,而导致人生悲剧的反例。
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她小时候活泼可爱,简直是《7UP》那集中的颜值担当。
21岁时因考试发挥失常,进了个自己和爸妈都看不上的大学,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工地打短工了。
在采访中他回顾过往,身为教师的父母早早就给他做好了职业规划——成为大学讲师或银行经理,认为他的人生必须按这个模子去走,然而除了学习,父母从未教授他任何社会、人际知识。
这种强势与古板,造就了他自卑、压抑、焦虑的性格,而父母过高的期望也让他变得眼高手低,在学业失败后他和父母都无法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。
长期被父母过度保护的他,在进入残酷和复杂的社会后,完全没有应对能力,而父母的失望与愤怒,更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与自责,变得愤世嫉俗。
他甚至觉得自己不配生孩子,因为孩子会遗传他的失败。
最终他患上精神疾病,失业后不愿让父母知道,28岁时成为了一名依靠低保为生的流浪汉,终生未婚,一个中产就这样没落成底层。
面对事业的瓶颈、感情的挫折,有的人学会了靠自己站起来走向前去,而有的人就在自怨自艾中消沉没落。
故事讲到这里
14位孩子的人生仍未一一道尽
但我们可以看到
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
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对苦难最好的解药
任何的成功与失败。
都不会凭空出现,人生的成功失败皆有迹可循。